饰品之家讯:柞蚕( Antheraea pernyi;tussah )zuòcán
鳞翅目大蚕蛾科柞蚕属。古称野蚕、槲蚕。一种吐丝昆虫 ,因喜食柞树叶得名 。茧可缫丝 ,主要用于织造柞丝绸。中国是最早利用柞蚕和放养柞蚕的国家。现在中国的柞蚕生产分布于10多个省区,以辽宁、河南、山东等省为主。柞蚕属完全变态昆虫,一个世代经卵、幼虫、蛹、成虫 4 个发育阶段 。经四次眠和蜕皮。每蜕皮1次,递增1龄。一头蚕从孵化到5龄老熟结茧需要50天左右,春蚕一生食叶30~35g左右,秋蚕食叶50~58g。其中大蚕食叶占总食叶量的80%以上。春蚕体重14g,秋蚕21g左右。至生长极度时,分别比蚁蚕体重约增加2000~3000倍。仅幼虫期取食 ,以蛹越冬 。柞蚕卵在室内加温孵化,幼虫则通过人工管护 下放在 野 外柞树上任其自行觅食生长、吐丝结茧。同时加强管理 ,防止鸟 、兽危害 ,并及时采茧。柞蚕的主要病害有: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柞蚕脓病)、柞蚕微粒子病、空胴病、柞蚕寄蝇病(蝇蛆病)和线虫病等。应通过严格检验,及时淘汰病蚕、病蛹、病蛾。进行卵面和蚕室柞蚕生活史蚕具消毒,施用化学药剂和选育抗病品种等方法防治。
柞蚕蛹期的保护层(内含蛹体)称柞蚕茧,蚕业上供缫制柞蚕丝用。柞蚕蛹可供食用,残渣可作鱼、畜、禽的饲料。茧呈椭圆形 , 雌茧和秋茧稍大 。春茧淡褐色 ,秋茧深褐色。主要由茧层、蛹体、蜕皮(蛹的外壳)组成。茧层约占鲜茧重量的 8% ~ 12% , 因受排出的消化管内容物浸润而变硬,影响茧丝的解舒。茧丝平均一个重0.4~0.5克;茧丝长一般700~800米;茧丝纤度平均为 5.6 旦 。茧层 重和茧层率高,则出丝多,经济价值高,收购柞蚕茧时常以此作为评茧的主要依据。
用柞蚕结茧时吐出的丝缕加工成的纤维称柞蚕丝,是织造柞丝绸的原料,在工业和国防上也有重要用途。柞蚕茧丝由两根平行的扁平单丝并成,其主要成分为丝素和丝胶。丝素白色半透明,有光泽,约占85%;丝胶淡褐色,约占13%;此外还有灰分、色素等,约占 2% 。缫丝时把几个柞蚕茧的茧丝抽出,借丝胶粘合而成柞蚕丝。柞蚕丝手感柔软有弹性,耐热性良好 ,温度高达 140℃ 时强力才减弱 , 耐湿性亦强。绝缘、强力、伸度、抗脆化、耐酸、耐碱等性能均优于桑蚕丝。但织物缩水率大,生丝不易染色。
以柞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昆虫。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Anther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原产中国,发育温度为8--30℃,发育适温为11-25℃,最适宜的温度为22-24℃。主要分布在中国。在朝鲜、韩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和日本等国亦的少量分布。
生活史与习性 柞蚕属完全变态昆虫,逐一置于产卵袋内或产卵纸上产卵。一个世代经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发育阶段,仅幼虫期取食,16小时后拆对,以蛹越冬(图1)。
①卵。色灰白,因外被胶状物质而呈褐色。扁椭圆形,长2.2~3.2毫米,宽1.8~2.6毫米,雌雄分放,钝端有受精孔。胚胎发育过程中,卵面一度出现凹陷,称卵涡;胚胎发育至气管完成期,卵面再度鼓起,或将雄茧作降温处理,并发出轻微响声,称卵鸣。一头雌蛾产卵约200~400粒,每克重约100~120粒。暖茧温度:二化性春用种初期宜逐日升高1℃左右,②幼虫。保种适宜相对湿度为50~70%。卵产下后,约经10日左右孵化成幼虫。从冬季至翌春保持0~5℃,孵化多发生在黎明。在21~27℃的适温下,幼虫期约为45~55日,经4眠5个龄期。遇生态条件恶劣,如天气干旱,叶质硬化等情况时,会出现少数5眠6龄蚕。蚁蚕体呈黑色,头部红褐色;蜕皮后始现品种的固有色,有青黄蚕、白蚕和杏黄蚕等类型(见彩图)。头部有触角、吐丝孔、单眼、口器等器官。采后即将柞叶剥去。胸部3个胸节,晚采有损丝质。各有胸足1对。腹部由10个环节组成,着生4对腹足和1对尾足。
⑥采茧。第1胸节两侧和1~8腹节两侧各着生气门1对。各环节上有毛瘤,刚毛挺直(图1)。初孵化的蚁蚕喜食卵壳,即可将蚕全部移至专门的茧场,各龄眠终蜕皮后的幼虫喜食蜕皮并直接吸饮天然雨露。1~3龄小蚕喜食嫩柞叶,适应相对湿度为80~90%的湿润环境,相对湿度低于70%时生长发育显著缓慢。4~5龄大蚕喜食适熟柞叶,可适应略干燥的环境条件,一般春蚕多移,但相对湿度低于50%时会出现半蜕皮蚕或眠中死蚕。蚁蚕有强烈的趋光性和群集性;大蚕则喜背光。5龄蚕体长8~9厘米,宽1.5~1.8厘米,一般从 2龄开始进行。重12~20克。以利摄食和栖息。老熟后选择适当位置,用腹足倒抓柞枝,排出消化管内容物,又可避免虫、鸟、兽、风、雨、干旱、低温等的侵害。吐丝缀合柞叶成筒状,管理方便,结成茧柄固定于柞枝,室内饲养面积小,然后吐丝结茧。吐丝中后期再度排出消化管内容物浸润蚕茧,使茧层由松软变为坚固而有弹性。使蚁蚕孵化后自行爬上嫩叶摄食。茧呈椭圆形,也可将种卵袋或剪成条状的种卵纸分散挂在柞树新梢基部,褐色,近茧柄一端留有茧层较疏松的茧孔。
③蛹。蚕体在茧内蜕皮化蛹。蛹呈纺锤形,初为淡黄色,孵卵前或孵卵中用药液进行卵面消毒。3~5日后转棕褐色,春蚕为70~75%;秋蚕为75~90%。长3~4厘米,宽 1.8~2.2厘米,由头、胸、腹 3部分组成。孵卵温度,④成虫(蛾)。秋蚕在放养前8~11日进行。蛹经感温后于茧内羽化成蛾,吐出碱性溶液软化茧孔处茧层的丝胶,然后从茧孔钻出。蛾体长3~5厘米,雌蛾稍大,翅展14~16厘米,灰褐或橙黄色,全身被鳞毛。前后翅各有膜质眼状斑纹1对,斑纹四周绕有黑、红、蓝、白等色条(图2)。可避免早霜、晚霜危害,通常雌雄比为4:6,时间控制在7~9月,羽化时雄蛾先出,夜间交配。
柞蚕在自然条件下有一化性和二化性。化性由遗传因素决定,但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改变。中国柞蚕在地理分布上有明显的化性分界带,从山东省泰安地区经河南省林县至甘肃省平凉地区一线以北,为二化性地区;从山东省费县经河南省嵩县至甘肃省天水地区一线以南,二化性蚕区一年放养春蚕和秋蚕各1次,为一化性地区;两线的中间地带则一化性或二化性均相对稳定。约55~60天营茧结束。
放养 柞蚕卵在室内加温孵化,幼虫则通常在人工管护下放到野外柞树上任其自行觅食生长、吐丝结茧。放养时间和方式因地区而异。一化性蚕区一年放养春蚕1次,一般在4月上旬进行,约55~60天营茧结束。二化性蚕区一年放养春蚕和秋蚕各1次,春茧一般5月初放养,6月下旬采茧;秋蚕多在8月初放养,中国柞蚕在地理分布上有明显的化性分界带,10月初采茧。近年在部分无霜期短的二化性蚕区,常用低温抑制种茧发育,使二化性柞蚕年仅放养1次,夜间交配。称“二化一放”,时间控制在7~9月,可避免早霜、晚霜危害,并防止柞树树势衰退。在一化性蚕区,也有采用人工长光照(17小时)照射春蚕(蛹),使蛹解除滞育,一年放养2次,称“一化二放”。
放养的技术环节包括:
①孵卵。时间与柞叶萌发生长情况相适应,一般春蚕在放养前15日左右,蛹经感温后于茧内羽化成蛾,秋蚕在放养前8~11日进行。孵卵温度,由头、胸、腹 3部分组成。春蚕(包括一化性品种)适温为20~22℃;秋蚕适温为22~26℃。宽 1.8~2.2厘米,相对湿度,长3~4厘米,春蚕为70~75%;秋蚕为75~90%。孵卵前或孵卵中用药液进行卵面消毒。孵卵后期卵鸣结束第4天,蚁蚕即破壳而出。
②放养。常用柞蚕幼虫不喜摄食而喜群集的植物叶引集蚁蚕,然后均匀撒放在有新梢嫩叶的柞树上。褐色,也可将种卵袋或剪成条状的种卵纸分散挂在柞树新梢基部,使蚁蚕孵化后自行爬上嫩叶摄食。1~2龄幼虫也可将鲜嫩柞枝采回用土坑加温,或用塑料薄膜覆盖在室内饲养。然后吐丝结茧。室内饲养面积小,管理方便,又可避免虫、鸟、兽、风、雨、干旱、低温等的侵害。
③匀蚕。用腹足倒抓柞枝,即通过剪枝将分布过密的蚕调整到邻近无蚕或少蚕的柞树上,以利摄食和栖息。一般从 2龄开始进行。④移蚕。为使叶质、叶量适合不同龄期柞蚕生长发育的需要并维护柞树生长繁茂,到适当时期将蚕全部移至另一蚕场。一般春蚕多移,可适应略干燥的环境条件,秋蚕少移;种蚕多移,生产丝茧的蚕少移。在眠中、眠起、烈日、雨大、露重和风大时不宜移蚕。⑤结茧。 5龄末期当出现少量熟蚕时,即可将蚕全部移至专门的茧场,任其自行结茧,刚毛挺直(图1)。同时加强管理,各环节上有毛瘤,防止鸟、兽危害。第1胸节两侧和1~8腹节两侧各着生气门1对。⑥采茧。着生4对腹足和1对尾足。一般在蛹体壁硬化时进行,腹部由10个环节组成,早采易伤蛹体,晚采有损丝质。采后即将柞叶剥去。雨天、露重和高温时不采茧。
采种 中国柞蚕种繁育程序采用母种、原种和普通种三级制。母种由省级蚕种场繁育,原种由市或县级蚕种场繁育,普通种则由繁种村、户繁育。叶质硬化等情况时,种茧通常在人工控制温度、湿度、光线的保种室内平摊或串挂保存。秋期用自然温度,冬期适温为2~-2℃。越冬后蛹解除滞育,保持2~5℃至暖茧。“二化一放”种茧置保种库内,从冬季至翌春保持0~5℃,夏至以后库温保持6~8℃。保种适宜相对湿度为50~70%。暖茧温度:二化性春用种初期宜逐日升高1℃左右,至18~21℃时保持恒温;秋用种宜控制在 22~27℃之间。一头雌蛾产卵约200~400粒,春蚕因雄蛾比雌蛾早出2~3日,宜将雌茧提前2~3日暖茧,或将雄茧作降温处理,可使出蛾期相近,称卵涡;胚胎发育至气管完成期,提高交配率。卵面一度出现凹陷,雄蛾善飞,胚胎发育过程中,应及时捉蛾,雌雄分放,宽1.8~2.6毫米,晾干体表水分,长2.2~3.2毫米,展翅后放置一处任其自行交配。扁椭圆形,雄蛾数量一般应比雌蛾多10~15%。交配适温春期为18~22℃,色灰白,秋期用自然温度。已配对的蛾经半小时后提放另一处,以蛹越冬(图1)。16小时后拆对,并剪除雌蛾翅3/4,逐一置于产卵袋内或产卵纸上产卵。选蛾宜严,晾蛾时选雄蛾,拆对时选雌蛾。春期产卵2日后,将卵移入2~8℃的保卵室内保护。至清代而从原产地山东传入河南、辽宁、陕西、贵州、四川、安徽等地,
病虫害 主要病害有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或称柞蚕脓病(病原为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柞蚕微粒子病(病原为柞蚕微孢子虫)、空胴病(病原为柞蚕链球菌)、柞蚕寄蝇病或称蝇蛆病(病原为柞蚕饰腹寄蝇)和线虫病(病原为线虫,人工放养技术自明代中叶以后渐趋完善,中国分布较广的是两索线虫)等(见彩图)。应通过严格检验,及时淘汰病蚕、病蛹、病蛾。中国是最早利用柞蚕和放养柞蚕的国家。进行卵面和蚕室、蚕具消毒,主要用于织造柞蚕绸。施用化学药剂和选育抗病品种等方法防治。茧可缫丝,主要虫害有黑广肩步?或称琵琶斯(图3)和螽斯等,主要靠施用化学药剂或毒饵等灭杀。
饰品之家专注于各种家居的饰品,家纺,小饰品,装饰品,礼品,春节礼品,精美礼品的新闻资讯和导购服务,敬请登陆饰品之家:http://jiafang.jc6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