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品之家讯:犹太人传统的赚钱方法与犹太民族的生存方式有关。读过《圣经》旧约的人知道,最早聚居在巴勒斯坦讲希伯来语的犹太人是游牧民族。犹太人的始祖是亚伯拉罕的曾孙,名叫犹太,所以大家就称他们为犹太人。犹太民族在世界上曾经有过光辉的历史,他们被称作“世界第一商人”和“商法的民族”。犹太人民族的不幸始于公元前63年,原因是犹太人的财富引起了罗马帝国的嫉妒,随后罗马帝国的军队将犹太人驱赶出去出巴勒斯坦,此后的2000多年的悲惨岁月,犹太史上称为“大流散时期”。当时不论是男女老少,他们个个头碰被毁的城墙,哭城后痛苦地离开故土,有的到欧洲,有的到印度。四处漂泊的犹太人,由于所到之处均没有政治权力,他们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被边缘化;那时候犹太人活路有二条:第一是卖身为奴隶;第二是从事长途贩运和做买卖。大部分犹太人不甘心做奴隶,也不愿过苦日子,就去经商;将赚来的钱,省吃俭用,多余下来的放高利贷。因此,犹太人传统的赚钱思路是:长途贩运获得第一桶金;然后开店做生意并且取得顾客的信任;在资金相对充沛的时候以高利息把钱借给急需用钱的熟人,从而转型为食利的钱庄老板;犹太人最高的理想是创办银行,从事金融业务。
传统犹太商业的摇篮是迦南(巴勒斯坦),是上帝耶和华赐给他们的美丽富饶的上地,是“流着奶和蜜的地方”。它处于埃及、巴比伦、亚述等几个大国之间,而且没有一个稳定的、统一的中央集权,于是这里成为各国商贾往来的集中之地,四方的民族、军队、商旅和游牧部落都从这里通过,而犹太人作为东道主,如鱼得水地进人了市场。在所罗门王统治希伯来王国的时候,犹太人的经商能力日渐提高。所罗门王认识到自己的王国处于国家贸易的黄金地区,他积极鼓励臣民们经营对外贸易,大力发展航海业,从事海上贸易。他先后派船只到达红海和阿拉伯海从事贸易活动,每次都是满载金银、木材、珍珠、象牙等贵重物品而归。所罗门王的种种措施,使他的王国成为四方贸易的中转站,商旅往来频繁,也由此引导犹太人走上了经商之路,为日后犹太民族在商业上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生存,他们练就了一套独特的赚钱、理财的本领,这是其他民族所不具有的。
葛朗台的发家智慧
1789年的时候,犹太富商欧也妮·葛朗台仅仅是一个相当有实力的箍桶匠,能读能写,善于算账(犹太人11世纪就消灭了文盲)。共和政府在法国索缪地区拍卖教会产业的那个年月,箍桶匠才四十上下,同一位富裕的板材商的女儿结婚不久。葛朗台把手头现款再加上妻子的陪嫁,凑成一笔2000金路易的资本,携款直奔县政府;他用岳父给的200枚面值加倍的金路易,从监卖国有地产的凶狠的共和政府官员手中,廉价买到区里最好的几片葡萄园,一座修道院和几块按收成交租的分种地。这种便宜交易尽管不公道,却是合法的。索缪城的居民本来就没有什么革命思想,他们把葛朗台老爹看成敢作敢为的共和党,热衷于新潮流的爱国派。其实箍桶匠只看中葡萄园。后来,他被任命为索缪地区行政机构的委员。他的息事宁人的处世态度对当地的政治和商业都产生过明显的影响。政治上他包庇贵族,千方百计阻挠当局拍卖流亡贵族的产业;商业上他承包供应共和军一、两千桶白葡萄酒,共和政府把原来打算留作最后一批拍卖的地产,几片属于一家女修道院的肥沃的草场,划到他的名下,算是付给他的酒钱。到了拿破仑政府上台时,好好先生葛朗台被委任为市长;他治理有方,葡萄园的收成更好上加好。
拿破仑称帝之后,葛朗台成了无职无权的白丁先生。免职发生于1806年,当时葛朗台先生五十七岁,他的妻子三十六岁,他们合法爱情的结晶、独一无二的宝贝女儿才十来岁。大约是老天爷怜恤他丢官,想给他一点安慰吧,那一年他接连得到三笔遗产:先是他的岳母谷迪尼埃太太的,然后是他妻子的外公拉倍特里埃先生的,最后是葛朗台自己的外婆让蒂叶太太的。三笔遗产数目有多大?谁都不知道。三位老人生前爱钱如命,长期以来积金攒银,私下里以把玩金银当消遣。拉倍特里埃把放债叫挥霍,总觉得守着金钱比放高利贷实惠。所以索缪城的居民只能根据面上的收入估算他们究竟有多少积蓄。于是葛朗台先生得到新贵的头衔,那是我们拚命讲平等也抹煞不了的殊荣,他成了当地最举足轻重的纳税人。他经营的葡萄园总共有七十公顷,遇上好年景,可以生产七、八百桶好酒。他还有十三处按年成交租的分种地和一座老修道院。
为了省钱,他把修道院的门窗连同彩绘玻璃大窗统统用砖砌死,既可以免税,还便于保存,他还有八、九十公顷草场;1793年,他在那里种了3000株白杨。他现在住的房子也是他买下的产业;这些都是面上的财产。至于他手头的资金,只有两个人知道大致的数目:替葛朗台先生放债的公证人克吕旭先生和索缪城里最殷实的银行家格拉珊先生。葛朗台只在他认为合适的时候才私下里同格拉珊做点赚钱交易。在法国内地,若想得到别人的信任,或者若想发财,就得像克吕旭先生和格拉珊先生那样守口如瓶。尽管他们从不露半点口风,但是他们公然对葛朗台先生毕恭毕敬的态度,也足使旁观者揣度前任市长财力的雄厚。
葛朗台先生从不欠谁的人情;为了收成,要制作1000只酒桶还是500只酒桶,老箍桶匠兼种葡萄的老手,计算起来精确得好比天文学家;他从来不曾打错算盘,每逢酒桶的市价比酒价还高的时候,他总有酒桶出售,并设法把自己的葡萄酒藏进地窖,等酒价涨到200法郎一桶他再抛出,而一般小地主早在五路易一桶时,就把酒售空了。所以葛朗台先生博得大家的敬重。1811年的收成是臭名远扬的,那年他明智地紧收慢放,把货一点一点卖出去,一次收成就给他赚了24万法郎。
说到理财的本领,葛朗台先生像猛虎,像大蟒。他懂得躺着、蹲着,耐着性子打量猎物,然后猛扑上去,打开血盆大口的钱袋,把成堆的金币往里倒,接着又安静地躺下,像填饱肚子的蛇,不动声色地、冷静地,按步就班地消化吞下的食物。他从谁跟前走过,谁不感到由衷的钦佩?对他既抱几分敬重,又怀几分恐惧。在索缪城里谁没有尝过他利爪的滋味?抓一下让你疼得入骨三分。市面上难得有哪天没有人提到葛朗台先生的大名;连晚上街头的闲聊也少不了要说起他。当人们打完一局纸牌,或者谈过一阵葡萄种收的时候,自作聪明的人们会说:“葛朗台老爹?……总该有五、六百万吧。”
只进不出的原则
葛朗台先生的一言一行如今成为人们判别是非的规范。他说什么话,穿什么衣裳,他的一举一动,乃至于眨眨眼睛,都成为当地的金科玉律;人人都像自然学家研究动物本能的作用那样,研究葛朗台,并能从他最琐细的动作中发现深邃而无言的智慧。人们说:“今年冬天一定很冷,葛朗台老爹戴皮手套了:赶紧摘葡萄吧。”“葛朗台老爹买进大批板材,今年酒的产量一定可观。”葛朗台先生从不买肉和面包。他的佃户每星期给他送来足够的食品,阉鸡、母鸡、鸡蛋、黄油和小麦,都是用来抵租的。他有一所磨坊,租用磨坊的人除了缴纳租金之外,还亲自登门拿小麦去磨,然后给他送回麸皮和面粉。他们家只雇用一个老妈子,人称大高个娜农,她尽管上了年纪,每逢周末还亲自做一家人吃用的面包。葛朗台先生跟租他菜园的菜农说好,要他们供应蔬菜。至于水果,他的果园收成之多,大部分还得拉到市场去出售。取暖用的木材,是从田园四周作为篱垣的矮树或烂掉一半的老树上锯下来的;佃户们把乱枝截成一段一段,用小车运进城,给他在柴房里堆好,讨他说声谢谢。
他的众所周知的开支,无非是圣餐费,妻子和女儿的衣着花销以及教堂坐位的租金;还有大高个娜农的工钱,买灯烛、给锅子镀锡、纳税、房屋修缮和作物种植等方面的费用。他最近又买进一片360多公顷的树林,委托一位邻近的居民代管,他答应付代管费。自从购置了这片树林,他才吃上野味。
让他人难以琢磨
老先生生活上很不讲究,话不多,通常只用一些简短的现成的句子,轻声说出自己的想法。打从他出头露面的大革命时代起,每逢必须长篇大论或探讨什么问题的时候,他马上会结结巴巴、含糊其辞,弄得听的人很吃力,还不得要领。这种口齿不清、前言不搭后语、思路凌乱的连篇废话,缺乏起码的逻辑,人家以为是他缺乏教育所致,其实他是装出来的。另外,凡遇到生活难题和商业难题要他对付、要他解决,他惯于搬出四句像代数公式一样准确的口诀,说:“我不知道,我不能够,我不愿意,等着瞧吧。”
他从来不说“是”或“不是”,也从来不落下白纸黑字。有人跟他说话,他只冷冷地听着,右手托住下巴颏儿,肘弯支在左手背上;而且无论什么事,他拿准主意之后就决不反悔。哪怕一笔微不足道的生意,他都要盘算半天。当他的对手经过一番勾心斗角的谈判,自以为没有露出半点口风,而其实已经给他摸清底细,他却回答说:“这事我得跟内人商量商量,现在不能作出决定。”他的妻子早已给他压迫得成了百依百顺的奴隶,在生意上却是他最合适的挡箭牌。他从不上别人家去作客,也从不肯应邀赴饭局或请客吃饭。他从不大声喧哗,仿佛什么都讲节俭,连动作都力求省劲儿。由于他始终尊重所有权,所以他决不乱动别人的东西。然而,尽管他说起话来细声细气,举止稳重,箍桶匠的谈吐和习惯仍不免有所流露,尤其在家里,不像在别的地方那样因顾忌而克制自己。他的言谈举止,乃至于走路的步态,总之,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出由于事业上始终一帆风顺而养成的一种自信的习惯。所以,葛朗台先生尽管表面平易近人,骨子里却有一股铁石般的硬脾气。
他的衣着始终如一,1791年是什么装束,今天还是什么装束。结实的鞋子,鞋带也是皮的;一年四季,他总穿一双毛料袜子,一条栗壳色粗呢短裤,在膝盖下面扣上银箍,黄褐两色交替的条绒背心,纽扣一直扣到下巴颏,外面套一件衣襟宽大的栗壳色上衣,脖子上系一条黑色的领带,头上戴一顶宽边教士帽。他的手套跟警察的手套一样结实,要用到一年零八个月之后才更换,为了保持整洁,他总以一种形成定规的动作,把手套放在帽沿的同一个部位。索缪城里的人对这位人物的底细,也就知道这些。
葛朗台对金钱的热爱应该出自《塔木德》中的三个格言:第一是“《圣经》放射光明,金钱散发温暖。”第二是“伤害人们的东西有三:烦恼、争吵、空钱包,其中以空钱包为最。”第三是“一旦钱币叮当响,坏话便停止。用钱去敲门,没有不开的。”
节俭的真正含义
《韦伯格英语大辞典》将“节俭”一词定义为“以资源使用的经济性为特征”。就是说,节俭的关键是资源,而资源的关键不仅仅是指钱或资产。真正懂得节俭的人,很多事是不会亲自动手的。最明智的做法是从自己的专业中赚取收入,然后将这些收入用于雇用专职人员来做,这样才更具有经济效率。这也是这个经济社会很多行业分工越来越细的原因。
托马斯?斯坦利是佐治亚大学的行销学教授,研究富裕阶层已有30年。他曾向一个著名画家问及事事动手与节俭的问题。这位富有的画家住在一幢很大的英式住宅里。教授和画家谈话时,看到一群房屋油漆工正在房子的四周搭脚手架,准备油漆房子。
斯坦利问画家,漆这么一幢房子的价钱需要多少?画家报出了一个令教授瞠目结舌的数字。在斯坦利看来,这个数字太大了,成本也太昂贵了。而画家本身有很强的绘画功底,漆一幢房子应该不是难事,如果自己来动手给自己漆房子,是可以节省很多钱的。
于是他问画家,为什么不自己动手来油漆自己的房子?
画家说:“我做的工作所赚的钱比请一群房屋油漆工来漆房子所付的钱要多得多。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在漆房子时从梯子上掉下来怎么办?摔死就完了,如果摔残废呢?以后我将不能再轻松地赚钱生活了。”
这就是自己“亲自”做产生或是可能产生的得不偿失的后果,“亲自”的成本往往是昂贵而巨大的。所以说,并不是每件事都值得女人自己去亲自动手,否则便会陷入到“捡芝麻”的困境里。当然,也并不是说所有的事都不必要自己去做。最适合的方式是,计算好“首次成本”和“动态周期成本”的价值比后,再来合理安排,以取得最大最有效的收益,才会得大于失。
如果你在创业初期,资金困难,管理的理念、决策、思维等也不是很精湛夯实,应该自己动手多跑多看多做,不但能节约金钱,而且会在亲自动手中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但人们追求经济的目的并不是到了“丰衣足食”的程度便足够。如果在创业中后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和经验,等着你去做或决策的事更多,你依然事事躬亲,把脑力和体力浪费在一些并没有产出的事情上,你的财富将无法快速增长,甚至很可能因小失大,把前期积累的财富也给浪费掉。
很多人常常这样,让别人做总是不放心,事必躬亲,结果把自己累病了,钱是省下了一点,可是省下的这么点钱连医药费都不够付,更别提本来可以不用亲自去做导致的损失。他(她)们拼命地捡着“芝麻”,却丢了比芝麻大很多倍的“西瓜”财富。所以,我们要把时间合理地耗费在重点并能产出更大效益的工作上,决不可浪费自己的时间去捡芝麻。最大限度地节约了自己的人力资源,节省出时间和精力来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
饰品之家专注于各种家居的饰品,家纺,小饰品,装饰品,礼品,春节礼品,精美礼品的新闻资讯和导购服务,敬请登陆饰品之家:http://jiafang.jc68.com/